治疗法方面
- 手术治疗:5-ALA荧光引导手术在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切除中的应用研究显示,该技术与传统白光手术相比能够提高手术的精准性,降低残余肿瘤细胞的风险,为患者术后康复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 放射治疗: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的二期临床研究显示,其与放化疗结合后,继续使用TTFields与替莫唑胺(TMZ)的联合治疗,可能会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免疫治疗:将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联合应用,有可能为复发性高等级胶质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束敏峰团队发现了NSUN5/TET2/RBFOX2轴调控染色质相关RNA代谢的普适规律,揭示了胶质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并提出靶向NSUN5是胶质瘤免疫治疗的潜在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到逆转胶质瘤免疫逃逸的小分子药物。
- 靶向治疗:复旦大学黄容琴的研究项目构建了一种生物降解型的级联靶向聚合物胶束系统,静脉给药后可视化联合治疗脑胶质瘤,实现了一次给药后化疗、光热治疗和生物治疗的联合,并实时监测治疗进程。对于IDH1或IDH2突变的WHO2级胶质瘤,Vorasidenib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翻倍,达到27.7个月。
- 其他治疗: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医科大学成功在小白鼠身上实验治疗癌症,使用创新的RNA适配体为RNA复合物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肿瘤显著缩小,且治疗效果得到了MRI和组织学的验证,未来3-5年内将进入全面的临床前研究阶段。
治疗评估方面
研究者们开发了基于18-FET-PET的生物标志物,能够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假进展进行独立的预后评估,通过更精确的成像技术,或许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动态,并为后续治疗提供决策支持。